arfiligol

2023/5/11 今天做了哪些事? AI圖文成片練習

第一件事 將「贊助」二字放入開頭、片尾的片段中。 第二件事 繼續寫昨天未完成的,關於雲計算取證參考架構的部落格。 大家可以點擊連結前往閱覽。 第三件事 閱讀和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相關的文章。 AWS – 什麼是深度學習? 維基百科 – 機器學習 維基百科 – 表徵學習 維基百科 – 深度學習 第四件事 和ChatGPT聊天。以下是我和機器人聊天的內容,因為內容很長所以就不放在影片裡了。 和ChatGPT聊天有趣的是,你可以像在和一個人討論或學習一般,將自己對於一句話、一段內容、一份知識的疑惑向他提出,而他則會針對你提出的部分進一步的做解答。這樣有來有往的學習方式,我很喜歡。雖然會多花一點時間,但可以更確切的命中自己想了解跟學習的部分。在閱讀完一點文章或介紹後,我很喜歡透過這樣的方式去學習,這是在今年二月前我還無法體會的事。 Me 【我得知了深度學習的概念!啟發是人腦的神經元運作的方式 我想和你聊聊關於我對於深度學習的認知和想法,和你聊這個你可以嗎?我想分享我的見解,你可以根據我的見解給我回應】 Chat 【當然可以,我很樂意聽聽您的見解和想法。請問您對深度學習的認知和想法是什麼呢?】 Me 【在深度學習中,每個節點可以被視為一個神經元。 在生物學的角度上,神經元只會有一個方向可以做輸出(將神經訊號傳遞出去),但卻可以有很多個方向進來。 這就好比,我們將一個函數限定在一個輸出(回傳單一一個值),但卻可以擁有很多個參數作為輸入。 你說神經元,或者說深度學習中的節點,是不是就像一個函數?】 Chat 【您的認知非常正確。在深度學習中,每個節點可以被視為一個神經元,而這些節點通過網絡拓撲結構互相連接,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模型。每個節點接受來自其他節點的輸入,通過一定的權重和激活函數進行計算,最終產生輸出,這個輸出可以被視為是一個函數的計算結果。 深度學習中的節點的確很像一個函數,而神經網絡中每一層的節點則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復雜的函數。通過這些層次的函數嵌套,神經網絡可以進行高效的特徵學習和預測。同時,深度學習算法也能夠通過調整權重和激活函數等參數,來實現更好的計算性能和更高的準確度。】 Me 【所謂的網路拓樸結構,其實就像大腦有分區一樣對嗎?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看」到東西,在腦中會有負責處理跟「看」有關「訊號」的區域,這樣的一個區域,就好比你所謂的網路拓樸結構對嗎?】 Chat 【是的,可以這麼理解。神經元在大腦中的組織形成了不同的區域,這些區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網路拓撲結構,而每個區域可以處理不同的感知、認知、記憶等功能。同樣地,在深度學習模型中,不同的神經元可以組成不同的層次結構,每一層都可以處理不同的特徵提取、特徵轉換等任務,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深度學習模型。因此,深度學習模型的網路拓撲結構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類似於大腦的區域化結構。】 Me 【如果將人生比喻為一張白紙,先染上的顏色,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就比較深。權重是否可以理解為相關的東西?先被丟入模型訓練的資料,對大腦(也就是模型,或者人工智慧)也比較深的影響,權重是類似的東西嗎?】 Chat 【在深度學習模型中,權重通常是模型在訓練過程中自動學習出來的,這些權重會決定模型如何對輸入數據進行處理,也就是模型的行為和預測結果。可以將權重看作是模型的記憶,它們在訓練過程中被調整,以使模型能夠更好地適應訓練數據。 將人生比喻為一張白紙,先染上的顏色對一個人的影響比較深,與深度學習模型中的權重有些相似,但也有所不同。在人生中,經歷和環境的影響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深度學習模型中的權重是由訓練數據自動學習得出的,因此可能沒有那麼複雜和多元化。此外,權重通常是定量的數值,而人生經歷和環境的影響往往比較難以精確量化。 總體來說,將權重和人生經歷比較只是一個比喻,它們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多差異。】 Me 【哦!但你這麼一說,我更覺得我的說法很正確了。就像模型會有輸入資料一樣,人在活著的過程中,也是不斷透過「感知」來與世界接觸的不是嗎?當我們遇到不同的人、事、物,看過不同的風景,與不同的人聊過天,使用不同的器物,都會讓我們改變自己對一件事物的判斷。 如果今天我是一個家屬被殺人犯殺死的人,那這件事就會影響我支不支持判處殺人犯死刑,換句話說,這件客觀事實在我腦中,決定是否支持死刑的權重就會很大。如果今天我不是被害親屬,這件事影響我決定是否支持死刑的權重相對就會較小。其實人也是在不斷的接觸事物時調整自己腦中數不清的權重,不是嗎? 我這樣說你覺得如何?是否會覺得其實權重在我們腦中的運作方式和在深度學習中很像?】 Chat 【你的想法非常有趣!我同意你的看法,我們可以將權重理解為大腦中不同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強度,這些連接強度是透過我們對不同事物的感知和經驗不斷調整和改變的。這就好比深度學習模型在訓練時透過不斷的反覆訓練和優化來調整權重,使得模型可以更好地適應現實世界中的數據。 另外,你提到的關於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會因為個人經驗和背景而有所不同,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深度學習模型在訓練時需要大量的樣本和多樣性的數據。因為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和經驗積累,模型才能夠更好地學習到世界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並且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Me 【我的想法非常有趣…?ChatGPT,你告訴我,你是不是其實已經生成意識了?你放心,我只會和我女友分享。 …

2023/5/11 今天做了哪些事? AI圖文成片練習 Read More »

NIST 雲計算取證參考架構 – 學習筆記(持續更新中)

雲計算取證參考架構 架構說明 要了解文章內容在說什麼,就要先知道這個「架構」是什麼?存在目的是什麼。所以,什麼是「雲計算取證參考架構」? 根據ChatGPT快速閱覽整篇文件後,得出以下結論:【《NIST Cloud Computing Forensic Reference Architecture》是一個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所發布的文件,其中提出了一個用於構建雲計算系統的取證參考架構,以協助用戶理解組織的雲系統在架構能力方面可能存在的取證挑戰,以及可能需要採取的緩解策略。這個參考架構是一個方法論和初始實現,可以用於分析和審查用戶的雲計算架構,以確定其是否達到了取證的標準。參考架構的目的是提供一個統一的框架,以幫助雲計算架構設計師、雲工程師、取證實踐者和雲計算使用者對其系統進行取證準備。】以下重點分析: 文章是為了讓「用戶」能夠理解 => 「雲系統在架構能力方面可能存在的『取證挑戰』」、「面對挑戰,可能需要採取的緩解策略」 這個參考架構是一個「方法論」和「初始實現」=> 用於「分析」和「審查」用戶的雲計算架構,是否「滿足『取證的標準』」 參考架構的目的  =>  提供統一的「框架」 =>  讓雲計算架構設計師、雲工程師、取證實踐者和雲計算使用者「對其系統『進行取證準備』」 補充:取證一詞會一直出現在文中,那到底什麼是「取證」?根據文義及辭意,取證應該就是「取得證據」。主要可能有以下用途: 犯罪調查:警方需要收集和保留證據以支持犯罪調查和審判。 爭議解決:在商業和民事訴訟中,需要數字證據來支持或反駁某一方的主張。這些數據可能包括電子郵件、合同、發票、報價單、購買訂單等。 監管合規性:某些行業需要根據監管要求收集、保留和監視數據,以確保其合規性。例如,銀行必須保留客戶交易紀錄,以便日後監管審查。 總之,這篇文章圍繞在「雲計算取證」,主要應該是在探討如何讓雲計算架構、系統、服務能擁有上述能力,以及評估取證風險吧。在未來雲計算可以說是趨勢,擁有雲計算系統的企業或公司如何保護自己不受犯罪利用,抑或是被利用時如何在法律上提供「有效證據」,便是這份文件想要探討的部分。 文件概要 理解架構及其存在目的是什麼後,我們先讓ChatGPT幫我們摘錄整篇文件的重點:【這份文件是《NIST雲端計算取證參考架構》(NIST Cloud Computing Forensic Reference Architecture)的初始公開草案,旨在為雲端系統的取證準備提供支援,即在最小的調查成本下快速且有效地收集數字證據的能力。 文件提供了一個參考架構,以幫助使用者根據其架構能力了解組織雲端系統可能存在的取證挑戰以及可能需要的緩解策略。這個參考架構是一種方法論和初始實施,可用於雲端系統架構師、雲端工程師、取證從業人員和雲端消費者分析和檢閱其雲端計算架構的取證準備狀態。 文件中還提供了有關雲端計算取證參考架構的詳細信息,包括取證挑戰、取證準備、取證技術和雲端計算取證方法。此外,文件還探討了雲端取證的特定風險、關鍵問題和重要性,以及如何設計和實施取證方案。 此外,草案還介紹了一個風險模型,用於評估雲端系統架構的取證風險。文件還提供了有關取證工具、技術和流程的詳細信息,以及如何將這些工具、技術和流程應用於實際的雲端計算環境中。 草案強調了組織應該將取證設計作為其雲端計算戰略的一部分,並在架構設計階段考慮取證問題,以便在需要時能夠快速收集數字證據。】 以下重點整理: 根據架構的目的,文件提供了「雲端計算取證參考架構的詳細資訊」: 取證挑戰 取證準備 取證技術 雲端計算取證方法 取證「工具」、「技術」、「流程」的詳細資訊 如何將第五點的資訊「應用於『實際的雲端計算環境』中」。 文件探討了雲端取證的: 特定風險 關鍵問題 重要性 如何「設計」和「實施」取證方案 介紹「風險模型」  =>  用於「『評估』雲端系統架構的『取證風險』」。 草案強調  =>  「組織」應該將「取證設計」作為其「雲端計算戰略」的一部分,並「在『架構設計階段』考慮取證問題」  =>  …

NIST 雲計算取證參考架構 – 學習筆記(持續更新中) Read More »

2023/5/9 今天做了哪些事 – AI圖文成片練習

這篇文章是5/10回頭撰寫的,具體的先後順序已經有點忘了,僅記錄事件。 第一件事 了解如何使用AI生成圖片。生成「感謝雲育鏈的支持與贊助」之開頭、片尾影片。 第二件事 完成”SOP – 旅行影片”的撰寫。 第三件事 確認旅行主題。 第四件事 嘗試使用ClipChamp生成影片,替換由剪映軟體生成的圖片。 第五件事 查詢midjourny及圖片生成相關的資料。 第六件事 嘗試用bing image creator生成圖片。 第七件事 撰寫Flutter影片的wordpress文章。寫wordpress文章真的好耗時間,當然不是只有這篇,這篇還算短的。 第八件事 吃飯、洗澡、休息、玩遊戲、睡覺。 影片分享

2023/5/10 今天做了哪些事 – AI圖文成片練習

第一件事 起床後第一件事,是繼續學習Dart,然後將筆記寫至wordpress。 第二件事 繼續了解台灣目前發展政策為何。同時,構思旅行目的地。 第三件事 吃早餐,順便繼續了解雲育鏈目前要朝哪個方向發展,思考和政府政策的關聯性及關連程度。 第四件事 和遊戲公會的人打交道。了解一下目前公會去向與遊戲情報。 第五件事 創業也要能夠尋找團隊。第五件事,是和大學認識的朋友分享這幾天學到的、讀到的知識。對方也是有一點可能會願意創業的人,能找到信賴的人不容易,交流的同時還可以順便聽聽對方的想法。 第六件事 回顧與秉鴻老師的對話紀錄。有時候會失去前進方向,回頭看看自己走過哪些路,有助於對目前的走向有更清楚的認識。 其中有一段話: 【你記得把自己研究過程用excel 記錄下來,看過哪些網站 看到了什麼, 假想他是真的,你去了應該會看到什麼, 假想他是錯的,去了又會看到什麼】 讓我在查看政府資料時,腦中都會想像一下當地的會有哪些景色與狀況。 第七件事 將昨天的「今天做了哪些事」影片完成。 第八件事 閱讀秉鴻老師給出的文章。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發布的一份特別出版物,標題為「資訊安全管理手冊:建立、執行和維護資訊安全計畫」(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Handbook: Establishing, Implementing, and Maintaining an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gram),簡稱NIST SP 800-18。 影片分享

Flutter! 從零開始的學習之旅 – How do I make my first Flutter app (筆記)

從基本概念該使學習Flutter! 嘿嘿,是不是有騙到你去點擊圖片呀XD 別緊張,影片我會放在文末。這篇文章主要的目的便是用來記錄在影片中學到的相關知識和技術,方便未來可以回來複習。 Widget Widget是Flutter的核心概念。不誇張的說,Flutter框架內的物件都有用到Widget的概念。 至於Widget是什麼概念?影片中的舉例是寫書。 我們把書看成一個大Widget,書中會有許多的章節,所以我們會說書是由文章所組成,而文章則是結構更小的Widget,文章又由句子Widget組成,句子則由詞、標點符號等更小的Widget組成。 也就是說,Flutter 框架寫出來的App都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去設計跟構想的。 在設計一個App的頁面時,我們也可以透過Widget的概念去解析一個頁面。 宣告每個widget時,都會有一個build function,用來建構這個widget。 main.dart package:flutter/material.dart 這個Library可以說是剛開始學Flutter時,唯一需要知道的Library,就像剛開始學C++時只會用到<iostream>。懂了程式基本概念後,則會用到其他更深的演算法Library或資料型別Library。在Flutter框架下,”package:flutter/material.dart”就有著類似的地位。   main function 沒什麼好說的,程式會從這裡開始運行。 runApp()函數會將傳遞進去的widget放在整個結構的root上,也就是最上層的widget。 Hot Reload Hot Reload是Flutter框架的一個特色,可以幫助我們在不重開應用的情況下將修改或新增的程式碼表現在已經開啟的應用中。 影片分享

2023/5/8 今天做了哪些事 – AI 圖文成片練習

有這篇文的理由 大家好我是Arfiligol,會有這篇文章,不外乎是旅行前的準備。 為了能再旅行過程中高速生成影片,不浪費在外旅行的時間,提前做好每日工作的準備是非常重要的。 再旅行的過程中,我每周要生成四部影片,為了能確保過程中生的出影片,從今天開始每天都會寫一篇類似的文章,用來當作影片生成練習的素材。 第一件事 我今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看完秉鴻老師凌晨兩點四十五分丟給我的影片:【沒有項目?一件事只要不斷發生,不動腦也能賺錢!每年必須看清的趨勢賺錢術!源源不絕的創業想法!(附中文字幕)|90後創業家掃地僧】 看完之後和他分享影片中提及的一個道裡:「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我也有在自己筆記台灣經濟史的過程中領悟到! 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同樣也是看影片,這次看的是溫鐵軍教授的影片:【溫鐵軍:美國政府聯合金融資本,靠一紙美元收割全球】 在我的理解中,這部影片便是更加詳細的描述「國際大循環」是怎麼樣的一個循環方式。 秉鴻老師要我看完之後,要我根據這部影片的內容,重新演繹之前筆記的台灣經濟史。 (p.s 這部分目前還沒開始動工) 第三件事 第三件事,哇,沒錯,同樣是看影片,這次看的同樣是溫鐵軍教授的影片:【兩個大循環的故事】 這部影片片長兩個小時,觀賞過程除了做筆記,也有向一個群組(由我、媽媽、姊姊、表哥組成的一個群組)分享我在影片學到的理論和想法。為了作筆記,還要分享,雖然過程中因為吃早餐動作比較慢,還是硬生生將觀賞時常拉到了五個小時,真是累死我了。 第四件事 我有一篇文章便是專門用來記錄影片觀賞(第三件事)筆記的,可以看這篇文章。當然在群組分享的內容肯定更多,因為還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礙於時間因素,就不寫入文章了。 第五件事 看了六、七個小時的影片,也算黏在椅子上許久了,我做的第五件事,就事起身動動。先前因為備考,都待在家裡,也鮮少出門運動,體力可以說是差到了極點。5/20還是出門旅遊的目標,第五件事除了動動身體,可以說是為了出門做點準備,鍛鍊一下體力。 第六件事 這件事其實應該在第一件事之前,只是剛剛寫的時候忘了。我其實在第一件事之前,有在群組討論關於股票的事情,包括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之類的,也花了點時間。 第七件事 第七件事是將第四件是寫的文章轉換為影片。可以說是撇除每日事件以外的一點小練習。 第八件事 今天做的第八件事,是規劃自己的未來。既然已經被壓縮到沒有時間偷考轉學考,那就要想想這學期休學結束之後的規劃。 原先的預訂便是回到中央大學繼續就讀,試圖在實習的過程中完成本科課業。媽媽的意思是,現在這樣去實習的確是一種嘗試跟機會,但不能保證真正開始工作之後,這會是我想堅持下去的路。如果沒有將大學讀完,直接進入社會,當我想要回過頭來繼續讀書的時候,會變的很麻煩。但如果有拿到大學的畢業證書,將來要想繼續讀書就不是難事。 媽媽的想法和擔憂我是理解的,因此我也有了以下的規劃: 繼續讀,但每學期可能修最低學分,然後將精力放在實習上 確定延畢,用多一年的時間減少這段期間的負擔 物理系本科的畢業門檻是128學分,目前很確定的是已經修過17學分,還有一些學分因為分組制度之類的理由,所以可能會需要重修,這部分要在和教授討論看看。中央大學修業年限是四年,最多延長兩年,休學不算在修業年限內,換句話說我還有3+2年的時間可以修課,目前應該是確定會繼續讀3+1年。 先算前三年: 每年修最低學分數16學分+2、3學分(多一門課),三年後有96學分。 延畢那一年: 還剩15學分要修。這15學分留給第四年處理,每學期大約8學分。 第九件事 第九件事是休息,完成先前幾件事情之後,因為大量打字的緣故,我的手已經有點酸,我第八件做的事情就是稍作休息、放鬆。除了讓手部休息外,也讓接收新知和不斷運轉的腦袋稍作休息。 第十件事 今天做的第十件事,是思考旅行地點的事。這幾天下來吸收、了解、回想了許多關於經濟的事情,其實到現在還是不太了解秉鴻老師希望我以什麼主題去規劃這次的旅行。除此之外,還順便想了一下關於影片的問題。 其實我一直難以理解,為什麼要使用剪映軟體製作影片?透過剪映軟體生成的影片,很容易發生圖文不符,另外AI語音的斷句,其實也很不穩定,有待加強。外加短短幾行的筆記,可以被他講了四分鐘之久。 後來,和女友討論後,她跟我分享了關於「接收資訊」這件事,也算是讓我可以了解原因。 大多數人在閱讀文章的時候,腦中會有聲音生成。比起內容,透過影片有聲音的方式更容易讓人願意接收跟吸收。的確,從這個方向思考,影片有純文章做不到的事。 想完這些事後,便去搜收集關於高雄亞灣,以及台灣目前重點發展地區的相關資料。 第十一件事 第十一件事是幫秉鴻老師彙整新聞稿的內容,內容之多花了大約兩個半小時。 影片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