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 – 從認識世界開始

旅行

旅行緣起

旅行的理由

我國中開始就不愛台灣的教育體制和學習方式。
我想,大多數的人一定都厭倦過讀書考試,更不想被成績評判自己的好壞,以及能力在哪。在學校以及多數家長的口中,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對於前三志願的高中,以及頂大的吹捧,訴說著獲得哪個層級的文憑學歷後,人生就會多麼的美好及順利。

特別的是,我並不厭倦學習這回事。哪怕在大多數的學習旅程上,讀書和考試就像畫了等號,我依舊熱愛書籍,但討厭考試。考試對我來說就像心魔,只要想到考試,讀書對我來說就無比痛苦。然而只要沒有考試,就算整天都在讀書學習我也很快樂。

人生戰勝心魔最大的時刻,大概就是考學測的時候了吧。憑藉著對愛情的期許,以及對自由的渴望,在校成績中段的我,破天荒的在學測時考出比大多數人都要高的成績。雖然無法和去到頂大的高手們相比,卻也上了中字輩算前段的學校。

上了大學,本以為可以脫離國、高中那令人窒息的考試體制,隨心所欲地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發現,雖然考試比例和以前相比已經降了許多,卻仍然時時刻刻都能看到他的影子。更甚至,原本上了大學就可以輕鬆愉快的精神喊話,到了我們這碩士滿街跑的時代直接變謊言。讀了大學沒有碩士,在社會的眼裡始終低人一等。

考試不好嗎?我也曾無數次的思考過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當然沒有不好」,考試有其公平和可取之處。最明顯的是,考試成績好的人對於知識的運用能力、熟悉度往往比成績不好的人高,「這是概率上的問題」。
現實  很  現實。當大學在招生的時候,如果成績高的人「概率上」會比成績低的人更願意學習,擁有更好的能力,為什麼要花額外的時間和精力等成本去仔細觀察每一位學生呢?社會的企業亦是如此,當今天上百位畢業生丟履歷給企業,高學歷文憑的人有「高機率」擁有較好的能力,為什麼企業要選那些學歷較低的人呢?

即便如此,我仍然不喜歡這樣的事實,也不喜歡走在這條道路上。考試沒有不好,但他同樣有無法顧及的地方。沒有完美的人,更難有完美的體制。考試體制下忽略的,就是那些不擅長考試,但熱愛學習以及對特定事物有所熱忱的人。而且,考試雖然有其公平且可取之處,但同樣也有不公平的地方。最簡單的便是能力也分很多種,憑什麼具有考試能力的人就能夠擁有更多的資源及發展機會?

我知道,絕大多數的人能夠擁有好的成績,付出了許多的努力。但,這個世界對於人格特質的渴望越來越多元,努力,難道還應該只侷限在寫卷子上嗎?如果坐在電腦桌前,閱覽許多的書籍以及網路資料,但從來不寫題目,只是思考著如何運用在現實生活,在一些特定的事物上,像是料理、務農、寫作、影片剪輯、繪畫、程式開發、產品開發等,試圖有所成果,就不算努力嗎?就比那些埋頭寫著考卷的人,更不值得擁有資源和發展機會嗎?

我希望現實不是這樣,哪怕它目前的確是這樣。雖然學測納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社會上越來越多的特殊各案出現,這仍非大勢。就像性別平權剛開始發展、抑或是曾經美國種族歧視消除的重視,雖然已經嘗試有所改變,卻仍非大勢、「還」非大勢。

幸運的是,我在大二的時候遇見了一位來自雲育鏈的講師。原本休學打算轉學考得我,決定放下考試,像著實習的路邁去。
我雖然討厭考試,但我熱愛學習。我不喜歡以學歷審視一個人,但我知道一個人的能力始終重要。
我希望透過實習,成長到比單純擁有學歷的人還強。我希望將精力放在實習的路上,磨練自己產出成果的能力,然後在踏入社會的時候,不是透過學歷讓企業認識我,而是滿滿的事蹟與能力證明。

這就是我去實習的理由。
初入實習,講師給我的任務便是認識世界、開拓視野。
這次放下考試,我內心坎坷無比。沐浴在台灣教育體制下久了,突然要踏上不同體制的道路,無疑充滿著未知與恐懼,甚至很容易懷疑自我和迷茫。
為了在將來不容易迷茫和懷疑人生,講師希望我去走走。
這就是我去旅行的理由。

旅行的目標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行前規劃

行程安排

我,喜歡程式,喜歡了解AI的極限,又想創業。從被告知要旅行至出發前三天,經過一連串的事件後,我想在這趟旅行中,找到屬於自己有意義的東西。那麼,現階段,我要去台灣各處走走,多看看路上、多看看店家、多了解當地特色,找出屬於自己的潛在客戶,找出,客戶可能的需求,這是這趟旅行的意義。

這邊提供旅行地點,詳細路線規劃、時程由TripJam提供。(TripJam持續規劃中)

地點:

  1. 台東
  2. 花蓮
  3. 宜蘭 – 作為文化、觀光的重地,宜蘭近年也開始推動發展綠色、環保、永續等相關議題的產業。深入了解該縣市目前的發展狀況,有助於了解AI能夠輔佐的地方。
  4. 台北 – 台灣經歷過重心轉移,目前最大的重心就放在台北。
  5. 桃園 – 作為近期人口數暴增的一個縣市,值得我們關注近期經歷過哪些事件。

每個縣市預計停留三晚,然而視情況如果有需要,將停留更多天。

背包清單

背包清單主要紀錄旅行期間四處探索時應攜帶在身上的物品:

  1. 手機
  2. 錢包(身分證、健保卡、現金)
  3. 鑰匙
  4. 行動電源
  5. 手機充電線
  6. 一件薄外套
  7. 耳機
  8. 相機
  9. 雨傘

行李箱清單

行李箱清單主要紀錄旅行期間會用到的生活用品:

  1. 二套短袖衣服
  2. 二套內衣褲
  3. 二套短褲
  4. 二套長褲
  5. 一件保暖衣物
  6. 吹風機
  7. 筆電
  8. 筆電充電器、線
  9. 平板
  10. 平板充電線
  11. 相機電池充電器
  12. 滑鼠
  13. Type-C 集線器
  14. 換洗衣物塑膠袋x10

行前資料準備

歷史、經濟、政治,從小Lin講解印度的影片,我們學到可以從這三個角度去了解當地。我喜歡寫程式、喜歡了解AI的極限,又想創業,因此,這次旅行的目標,是「找到潛在客戶」和「思考潛在客戶的可能需求」。

透過台灣的歷史、地理、文化、政治,來了解台灣的經濟如何發展,目前發展情況如何,以及現有的市場處於什麼狀況,是本次出門的課題。

台灣經濟史

台灣最、最、最重要的便是地理位置。西班牙人、荷蘭人、鄭氏王朝、日本帝國,無不是因為台灣的地理位置而展開殖民行動。也正是因為這些殖民的行為,讓台灣的經濟開始發展,可說是無苦不成良阿(淚。
了解台灣也是為了清楚目前市場狀況,因此過於早期的發展只會略微帶過。

荷治時期(1624-1662)

這個時期的台灣,經濟主要以貿易為主。

明鄭時期(1662-1683)

這個時期,台灣主要經濟多了農業。
特別的是,農業興起的理由和鄭氏軍隊有關。由此可見,經濟的發展和「需求」有巨大的關係。

清治時期(1683-1895)

清治前期,因為消極政策,經濟活動多來自移民的開墾。這是一個「政策」影響台灣早期經濟的案例。

開墾以農業為主,農業最大的「需求」便是「水」。1719年,施世榜完成「圳」的水利工程,進一步提升台灣農業經濟的發展。1725年,台灣的良米已可外銷,為重要標竿。由此可見,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是經濟能快速成長的重要原因。

除了農業,台灣的貿易仍然有在進行。一府二鹿三艋舺的三個大都市,成為台灣各小港的轉運中心。此處可見台灣四面環海,以「港」惟根據發展,對台灣影響巨大。當經濟活動進行到一定程度,商業組織便會出現——郊。

1858年,英、法兩國成為台灣經濟發展走向世界的開始。安平、打狗、基隆與淡水等四大港口,便是此時被迫打開。
國際要台灣打開大門,同樣與「需求」有關。一個是台灣良好的地理位置,另一個則是高經濟價值的作物「茶」、「樟腦」與糖。

1868至1895年間,茶占台灣出口總值約54%,糖占約36%,樟腦占4%。
其中茶與樟腦因為「地理」因素,由北部的港口出口,糖則由南部出口。

日治時期(1895-1945)

來了!台灣被最典型的殖民方式殖民的時期來了!
日治時期,台灣就是日本的原料產地,就像印度之於英國一樣。日本以台灣的自然資源與人力,用來培植宗主統治國的整體發展。

令人難過的是,正因為對台灣資源有「巨大需求」,日本將台灣的人均GDP拉高到新高度,最輝煌的戰期高達1278國際元(1990年不變價格國際元)。要知道清治時期的台灣,人均GDP只有550國際元,可以說是讓發展提升了兩倍。

越接近現代,「需求」對於經濟的影響力越清晰。
戰爭前,為輔助統治國的發展,總督府的政策為「工業日本、農業台灣」,可說是將台灣自然資源榨的精疲力盡。戰爭後,為了有戰爭的工業用品,將台灣由農業轉為重工業,再一次為台灣經濟發展做出改變。

就像清治時期的水利工程發展,日本為了讓台灣「發揮價值」也做了許多的建設。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再次印證對於經濟發展有多麼重要。

(補充:「為已開發的經濟地區提供原料和廉價的勞工」的經濟現象,為標準的邊陲經濟模式。在兼顧殖民地民生經濟與統治國發展需求上,台灣是所有日本殖民地中做的最好的。)

戰後時期(1945-1953)

戰爭,總是殘忍的摧毀一切。二戰期間,台灣作為日本的殖民地,受到美國空軍轟炸,半數以上的工廠遭到摧毀,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
戰後,受到國共內戰牽連,台灣大量物資又被送往大陸,加上政府貨幣濫發,物價飛漲。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抵台,將近200萬人隨之遷移台灣。「暴增的人口」為台灣社會帶來巨大壓力,經濟上面臨困局。

接下來,是一連串的改革和援助。
1949年,金融幣制改革,五月切斷和大陸貨幣的匯率聯繫。六月發行新台幣,陸續推動土地改革。
1950年,韓戰,美國決心防堵共產勢力,對台進行大規模援助。1950年至1965年,共經濟援助台灣14.8億美元。

戰爭,不只令人民痛苦,更是會對國家、全球經濟造成重創。然而,也正是戰爭,才帶來全球高速的技術發展。可恨,卻又不得不認可帶來的好處。不過就算發展緩慢,我也不希望戰爭的出現,否則本末倒置。

從人均GDP來看,日治時期末期,台灣的人均GDP一度來到1278國際元,但到戰爭結束那年(1945),只剩453國際元,甚至比荷治時期還低!

還有一個令人難過的是,戰爭,有時候不是私人貪念,而是環境導致。不是只有發起戰爭的人才是罪惡的,間接導致戰爭發生的利益者都是罪人。

進口替代時期(1953-1959)

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是人口急速成長,此時的台灣農產品出口佔總出口80%以上,呈現農業國家面貌。

政府此時一方面發展農業,一方面將農業所得引導到輕工業。

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畫,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以替代進口商品。

此時為扶植民營企業,特別是紡織業,政府採取提高進口關稅、現職其進口、以及外匯管制等政策。

其實按造歷史講到現在,我們已經完全可以體會「政策」對於經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台灣這個時期的創舉,便是用農業帶動工業的發展。

【或許一些傳統市場或夜市,甚至西門町等地點,至今仍能看到這段歷史的影響?】

出口導向時期(1959-1972)

從進口替代時期開始,「政策」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漸漸變大。到出口導向時期,更是為台灣未來發展建立基礎。

尹仲容、嚴家淦等技術官僚為吸引外人投資,決定採取自由開放、鼓勵出口等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

同時,採較自由的經貿政策、降低關稅、放寬進口、單一匯率等改革。

1960年公布「獎勵投資條例」,以減免租稅方式吸引外資抵台。

1966年成立加工出口區於高雄,而後在楠梓、台中相繼設立,外人投資大幅增加!

這些政策,讓台灣成為加工出口國,更是成為美、日兩國的加工基地。

從人均GDP來看,1950年的人均GDP為916國際元,到1973年時已經漲到了3448國際元。可見這個時期,為台灣因戰爭損失的發展帶來突破性的彌補。

嚴家淦、蔣經國時期(1975-1988)

1973年-1975年,連續爆發石油危機,全球經濟陷入不景氣。
生產成本劇增、出口大幅下降、退出聯合國等因素使投資意願下降。這邊可以看出,「全球經濟的關聯性已經密不可分」。影響一個地域經濟的已經不只是當地所擁有的因素。

1974年,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發展重工業、化工業,建立自主經濟體系,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包括交通、電力等基礎工程,及鋼鐵、石化、造船工業與東西橫貫公路。
這個重工業和化工業的發展,時至今日都仍然可以看到他們的影子。有許多公司便是當時成立,如今已經成長為大型的企業。

這也是一個很經典,「政策」如何影響一個國家經濟的案例。

1979年,石油危機再發,1980年,設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以優惠鼓勵投資高科技產業。

從這個時期開始,許多公司及產業的發展,至今仍是台灣經濟的棟樑。政策,真的影響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間公司很深。

政策同時也是機會,是創業的機會。若能關注政策,把握先機,對創業無疑有巨大幫助。

1984年的「十四項建設」與1990年「國家建設六年計劃」,以公共投資促進產業發展。
1990年公布「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發展通訊、資訊等十大新興行業。

1987年、1989年開放人民持有及運用外匯,也開放民間設立銀行,逐步推動「公營企業民營化」、自由化與國際化。

至1990年,台灣人均GDP以來到9938國際元的新高度。

李登輝時期(1988-2000)

1922年,台灣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正式步入發達經濟體行列。

2000年,發生美國網際網路泡沫危機。部分台商其後開始轉往東南亞國家投資發展。

陳水扁時期(2000-2008)
馬英九時期(2008-2016)

陳水扁至馬英九時期,有許多的金融危機,政府這時期忙最多的是一直解決相關的事情。有興趣的人,台灣經濟史資料來源是維基百科,歡迎自行閱讀。

蔡英文時期(2016-)

來到歷史的尾聲,此文這時期想要探討的是發展重點。

蔡英文執政時期提出許多的重大政策,包括:

  1. 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
  2. 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
  3. 推動地方創生政策
  4. 雙語政策
  5.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6. 促進新創發展相關政策
  7. 國家發展計畫(110至113年)
  8. 亞洲.矽谷2.0推動方案
  9. 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
  10. 開放政府
  11. 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
  12. 政治檔案條例
  13. 啟動法規鬆綁排除投資障礙
  14. 公共建設計畫審議預警及退場機制

我們上述回顧歷史的時候,提及過有許多因素都會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而「政策」的走向和決定,可以說是台灣戰後至今發展的關鍵要素。

時間有限,沒有辦法每一個政策都去探查和理解,但不難發現,許多政策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存在。
在【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中,六大產業為:「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台灣精準健康」、「綠電及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
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內也可以發現「數位建設」和「水環境建設」、「綠能建設」
在【亞洲.矽谷2.0】內也可以發現目標鎖定在「結合AI、5G等數位科技」等相關產業。

若這些為政府目前主要推動政策,資訊正確,應該可以在特定地區找到相應的產物及設施。
了解和考察這些資訊是本次旅行的目標之一。

歷史結論

了解歷史,我們知道「政策」對於產業的發展在現代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目前政府正火熱推動著IoT、AI、5G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甚至希望讓台灣成為矽谷般的存在。

這趟旅行,如行程規劃那邊所說,將會試圖尋找潛在客戶,以及潛在客戶的可能需求。

縣市資料

台東

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一個令人熟悉的名字:撒可努。

還記得國小六年級那時,撒可努來到我們的學校演講,那精彩豐富的童年回憶逗得在場的聽眾哈哈大笑。至今,我都難以忘懷那風趣,卻又真誠的演講。

除此之外,台東的一些數據有:

  1. 人口數:21.8萬(2019年)
  2. 陸域面積:35萬公頃

[1] 【縣市國土過關】台東縣:聰明轉型均衡城鄉建設 未來發展0公頃
[2] 台東創客基地
[3] 你說,台東到底有什麼?
[4] 【台東故事】蓋亞那工作坊:一鍋小米飯,飄散出傳統布農小米文化的香氣|萬物糧倉大地慶典。
[5] TTMAKER 我在太平洋邊創業 有能量的人 讓台東更美好

花蓮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宜蘭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台北市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桃園市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其他資料

酒吧

酒吧,聽說是一個非常適合收集資訊的地方。在酒吧裡,會有許多很有想法的人聚集,而且很多都是願意教朋友的人。

不過這次旅行,礙於經費的問題,或許並不能真的走入酒吧,但提前收集資訊總是沒錯的!為此,我看了幾篇關於酒吧的文章:

[1] Dcard – 分享在酒吧中如何交友
[2] 超真實分享:一個人去酒吧的經驗+注意事項
[3] 《酒吧禮儀》十種你在酒吧不該做的蠢事,酒吧NG行為大公開!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