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29 每日筆記

為什麼會有這系列文章

以下紀錄幾個我會寫這系列文章的理由:

  1. 培養長久做一件事情的能力,不因外力因素就中斷。
  2. 積累實力,打造履歷(學習歷程)。
  3. 分享、紀錄自己成長過程中,部分運用到的資源。

每日筆記

訪談新進展

今天打電話詢問青年事務局、青創資源中心詢問關於訪談的事,對方表示能夠提供的諮詢服務主要以創業為主,可能無法協助針對除創業以外特定領域的訪談。

因此,之後的訪談,會朝直接聯繫已在AI相關領域就職或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問問。

訪談準備

除了打電話詢問各青創中心是否能提供協助外,也有參考網路上的訪談,思考有哪些問題可以詢問訪談對象,目前想到以下:

  1. 您認為AI成為未來趨勢的關鍵核心理由是什麼呢?
  2. 在眾多種類的模型中,您特別愛好「 」模型的理由是什麼呢?
  3. 每個人都可以經由各種資源學習AI技術和知識,您認為想要再AI這塊與眾不同,是否有哪一個觀念、想法、知識或技術很重要?
  4. 「 」模型在應用上遇到最大的困難點是什麼呢?
  5. 在業界很常有設計新模型或者客製化模型的需求嗎?
  6. 將AI導入應用,最常面對的問題是什麼?

和秉鴻老師討論後,得知應該先思考第一性原則,從第一性原則下手規劃訪談內容會比較好。
因此,思考是否可以根據以下第一性原則做問題分類,並持續構思新問題、第一性原則中:

  1. 基本原理
  2. 應用領域
  3. 未來發展
  4. 挑戰和限制
  5. 倫理和社會影響

以上五點是較具通性的第一性原則,針對特定專業人士可以構思更深入該領域的問題:

  1. (Thinking)
如何避免讓前輩認、列為伸手牌

【天底下沒有白吃午餐,你得構建好要問的主題,並先調研整理過,同時讓被詢問的人感覺未來是可以協助他的。】
準備是應該的,而準備的同時,可以將這些心法記在腦中,讓尋求訪談的過程中別人更願意協助或回答自己。

向量、矩陣 v.s 個人、群體

這個section主要希望能夠舉生活中的例子,讓人可以用更貼近生活的案例來學習、了解AI。
題目原文:【嘗試用生活案例對應到線性代數中的向量與矩陣,如何描述一個人,一群人。】

思考題目,我的想法是:
我試著把人分為「自認樂觀」與「自認悲觀」兩個群體,這樣可以給兩個群體貼上標籤(樂觀 v.s 悲觀)。
可以根據這兩個群體在某一天(可以以一年為單位去紀錄)會去哪一個場所做量化,寫為x向量(x向量則可以被做各種運算,拿去Train模型)。
這樣就可以針對這兩組資料做運算和建立模型(屬分類mission),或許可以「預測」「哪一類的人」在「特定時間」去「哪個場所」。

這是我想到的,一個AI可以運用在分析個人與群體生活上的例子。

把「個人」維度拉高

和秉鴻老師討論後,老師建議我嘗試「一個人就是一條向量」。

原因是(這邊將老師的舉例直接納入,解釋我的理解),原先的案例,在「個人」資料上都是一維的(悲觀 or 樂觀),如果我們想要把人變得「豐富」,就需要用更高的維度(其實就是更多的數據、值、量化質化後的內容)去描述。比如:身高、體重、身上的穿著、常用的文書工具等,當我們將這些「要素」考量進去,描述一個人的維度就可以變得很高。

在原先的案例中,x向量可以是 [x^{1}_{i}, x^{2}_{i}, x^{3}_{i}, … , x^{j}_{i}] ,其中i代表「某一天」,上標j則代表「可以前往的場所」。
當我們考量「一個人就是一條向量」時,x向量 [x^{1}_{i}, x^{2}_{i}, x^{3}_{i}, … , x^{j}_{i}] 的i就變成「一個個的人」,而上標j則代表「這個人的要素」,如果用0表示無,1表示有,根據不同的值,我們可以表示這個人是否有這樣的要素。

要理解這麼做的好處,可以先回想原先的案例。
在原先的案例中,我們只能根據「樂觀」and「悲觀」去分析「不同人」可能會有的行為。
雖然因為配上時間and場所的維度,所以資料維度可以是2*j(由前往的場所數決定)。
但如果我們使用「一個人是一條向量」的方式去思考,把原先的 x^{j}_{i} 換成一條條的向量,則資料維度會變成2*m(由個人要素決定)*j(由前往的場所數決定),直接讓資料的豐富度上升好多個維度。

人,是很複雜的。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當我們的資料維度越高時,代表我們可以訓練維度較高的模型,在預測「人的行為」上,準確度也會跟著提升。
如果模型太過簡單(維度太低),在機器學習領域我們稱之為「Model Bias」。簡而言之是因為模型的維度(參數)太低(太少),無法用來描述、預測資料的真實分布,因此不管怎麼訓練,都無法達到很低的Loss(無論在Training Data還是Testing Data皆是如此)。
Loss高就沒有實用價值,因此在「有意義」的情況下,提升維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將一個人視為一個向量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找尋新維度上變得容易且有意義)。

這就是我理解的,為什麼要「一個人就是一條向量」的理由以及好處。
除了搭配原先案例,在不同的需求上(只要和人有關),都可以使用這些已有資料(數據集)去做分析和預測,非常的universal,這是這個數據集的特點。只要收集一次,就可以運用在很多地方,價值非常高。

New Question

秉鴻老師曾說過:【大成者,不著相,不急於學一方技能。人有陽壽,科技亦然,求科技者,如草原野兔,始量少,繁衍迅速,終無草食。】

然而,不急於學一方技能,不代表不需要。雲育鏈是一間提供服務給企業的公司,如果沒有一方技能,應該是難以提供服務給其他人的。
因此,我這麼問秉鴻老師:您是在哪個時期或者人生階段有自己一方技能的呢?

秉鴻老師希望我可以「先找類似且有生命經驗的生活案例反問自己」,因此,這個New Question是我接下來需要思考的事之一。

文章影片分享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