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 - 兩個大循環的故事 - 宣傳圖

溫鐵軍:兩個大循環的故事

經濟議題:兩個大循環

大家好!我是Arfiligol,今天又從雲育鏈講師那裡獲得了一部新的影片,是關於「兩個大循環」的故事。

兩個大循環,一個是「國際大循環」,另一個是「國內大循環」。

國際大循環

國際大循環講述的是從美國發放國債,透過資金投資海外市場,最終外匯回流國內機構的循環。

國內大循環

國內大循環講述的是如何在過內產生一個類似於國際循環的循環制度,以及其可行性的部分。

影片分享

這篇文章只是作為一個分享的地方,因為我最近時間有限,要吸收的知識、要做還有要想的事實在太多了,所以沒有時間向各位一一解析這部長達兩小時的片中究竟講述了些什麼。

不過,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尤其是前半段的部分,我有做一些筆記,將在底下分享給大家。

筆記區

老子說過

老子說過:「周行不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是道(是大道)」

世上許多的事情是不斷不斷循環發生的,小至生活,大至歷史,許多東西都是不斷循環的。

微笑曲線

一端是投資 -> 資本收益

一端是品牌、研發、設計 -> 技術收益

微笑底下的部分,就是收益比較少,負責加工生產的人了。

加工型經濟出口的好處與壞處

加工型經濟出口,雖然確實能帶動加工當地的產業發展,但無疑同樣也是被壓榨的那方。環境租、社會租,通常外資來投資之後並不會出這些應付的成本。

環境租

包括產業發展對當地環境造成巨大破壞的修復費用等等。

社會租

包括勞動力的再教育擴大:
比如說教育、培訓、養老、醫療等等。

以中國為例,這些成本最終流向內地(勞動力來源),也造成窮區繼續窮下去
總結:再加工產業發展的地區可能有正向收益,但再勞動力來源區可會是負向的(當然也有可能是正的,很不一定)。

加入國際大循環,最終可能會需要再度回頭考慮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一些資本主義發展上的血與淚

【早在六七十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就已經發生戰後生產過剩的狀況。生產過剩一旦遭遇嚴重危機,就會發生內部矛盾衝突。在六七十年代西方國家那邊,這種衝突直接表現為街頭政治】

西方開始把過剩的低端製造業對外轉移的時候,自己內部就發生過相當嚴重的社會衝突,是因為大量勞動者失業。
勞動與資本之間的那個對抗性矛盾,越是在危機的時候,越是直接表現為衝突。

所以西方國家將低端製造業對外轉移的時候,挑選的地區主要都是軍人掌權的國家,這樣才可以將勞動與資本的對抗性衝突降到最低,包括亞洲四小龍、四小虎,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等等。

這也會導致新的衝突,債務會轉移到那些國家身上,這時候債權債務的衝突又會出現,直到90年代,到新世紀才逐漸有所緩解

債權的輪替

當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已開發國家又會變回債務國。因此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最近才會希望資本產業回流,繼續從事本土生產。

為何要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

一戰二戰,是西方國家以國為單位進行工業化,才有的一個客觀事件。工業革命,各國爭鮮爭取原材料,以及商品銷售市場,所以才開打的。

70年代後已經很少人會再注意第三次世界大戰,因為金融資本已經形成了,變成是透過「投資」(資本)等等去全球獲取收益,根本不需要再透過戰爭去取得資源跟發展機會。

影片區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